托马斯·布朗( Thomas Browne,1605—1682) , 是17世纪英国的一位作家,作品以散文著称,被誉为巴洛克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写的一部作品《瓮葬》( Hydriotaphia,or Urn Burial),被评价为寓意深刻而广博,行文曲折,又如行云流水,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瓮葬》,英文解释是buried in an urn, 就是埋葬在一个装骨灰的罐子里的意思。
作品发表于1658年,是两部作品合集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居鲁士花园》。《瓮葬》的名义主题,是在诺福克发现了一处古罗马人的瓮葬墓地。这些骸骨的发现,促使布朗首先要说清楚,依据他那个时代的认识,所发现的这些是什么古董,然后对这些遗骸做一个大概解释,以及古代和当代的丧葬习俗。
作品最著名的部分,是在第5章推向的高潮,布朗在这里写道:
But man is a Noble Animal, splendid in ashes, and pompous in the grave, solemnizing Nativities and Deaths with equal lustre, nor Omitting Ceremonies of bravery, in the infamy of his nature. Life is a pure flame, and we live by an invisible Sun within us.
其大意是:然而,人,是一种高贵的动物,化成灰也辉煌,在墓里也自豪,生与死,是同样的庄严,祭奠勇敢的仪式不可少,人的本质因此名扬。生命是一团纯粹的火焰,我们靠我们体内的一个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
《翁葬》得到许多名家和大师的赞扬,称其为“最长的篇章,也许是在全世界散文中能找得到的,最完美的华章”,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则说,《瓮葬》的“每一个字都散发着墓穴的气息”。在温弗里德·格奥尔格·塞巴尔德的小说《土星的光环》里面,布朗的文字隐约可见。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莱夫利在其小说《时间的珍宝》中,用《翁葬》美化书名与文字(第3章)。英国作曲家威廉·阿尔文,在创作《第5交响乐》的时候,使用副标题《翁葬》,以对应布朗想象中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