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读书资讯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读书资讯> 正文
读书资讯

单霁翔:享受读书写作对生命的滋养

作者:单霁翔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浏览:120次 发布日期:2020-07-13 10:04:34

 

品一杯好茶,读一本好书

“看门人”单霁翔

 

 

 

在今年世界读书日,我出版了新书《我是故宫“看门人”》,有的朋友向我表示祝贺,还说我近年来是高产的作者,不仅出版了很多专业著作,而且也有作品面向大众读者。其实,“读书加写作”是我多年以来的生活习惯,每天必须读上两三个小时的书、写上一些东西,几十年下来,自然而然就写作出版了几十本书。每天吃过晚饭,沏上一杯茶,摊开喜爱的书籍,打开电脑,这是我每日最美好的个人时光。

 

 

 

《我是故宫“看门人”》

作者:单霁翔

 

长期以来,我面对的工作任务一直比较复杂和繁重,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因此保证读书时间就成为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慢慢地掌握了一套应对的办法,一是密切结合正在进行的工作来读书和写作,形成“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习惯,也就是带着研究的意识来推动工作,带着课题的意识来破解难题,相互促进,收获很大。二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用于读书和写作。如果不能针对闪过的想法及时停下来深入思考,如果不能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静下来深刻反思,必然会陷入疲于应付、不堪重负的境地。因此,读书、思考、写作、归纳成为每一天的必修功课。将考察的感想、调研的体会、阅读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这是一次次思绪的梳理,也是一次次认识的深化。

 

今天,我们处在影像和电脑时代,习惯于读图和点击键盘,按动手机接收信息,但是对于阅读能力,只能加强,不应消弱。今天阅读的内容早已从无所不读的泛读时期,进入有所挑剔的选择时期,更加注重理性阅读。

 

目前我对于读书的范围有所选择和约束,在专业方面,主要阅读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图书;在事业方面,主要阅读文物和博物馆方面的图书;在趣味方面,主要阅读文学和文化艺术的图书。带着需求和问题意识读书,可以启发思考角度,完善知识结构,更能从阅读中得到帮助。坚持阅读与思考统一、读书与运用结合,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才能“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关联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

 

事实上,任何理论问题都源于现实问题,任何现实问题都蕴含理论问题。以理论的方式面向现实,揭示出内在规律,就总会有读不完的书、想不完的道理、写不完的体会。乐此不疲、欲罢不能,成为长期以来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期保持读书的习惯,可以感受到对于生命的滋养和呵护。对于事物探究的兴趣是读书的基础,如果没有探究的兴趣,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读书生活。反之,只要对读书形成趣味,就必然能够从中享受快乐,读书的爱好也就具有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始终认为阅读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能够帮助我们全方位地认识人生、了解社会、探索未来。

 

肖复兴老师说:“像我们那一代人,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都会有自己关于读书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初,16岁的我从农村回到城市,成为北京远郊一座工厂的工人,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的8年时光却无学可上,渴望读书的心情,恐怕今天年轻的朋友们难以感受得到。但是我还是始终感恩2年农村生活、8年工厂经历,带给我终身受益的生存智慧,没有荒度。上世纪70年代末,对于25岁才进入大学校园的我来说,“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成为读书的动力;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本科留学生,“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成为读书的动力;进入新的世纪,将近50岁还能和年轻同学在同一教室读博士研究生课程,“人生能有几次搏”成为读书的动力。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应伴随终身,既不能着急,也不能松懈。丰富的书籍就像一双巨大的手,始终推动我快乐地面对新的一天,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人生永远有如此强大的后援力量,多么幸福。中国文化历来崇尚读书。读书和美好生活本来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读书是通向内心宁静的一条捷径,滋养精神生命,让人们真正感到幸福。

 

生命有限,读书需要动力,需要目标。人生关键节点往往只有几个,感恩祖国、感恩时代,感谢恩师、感谢同仁,使我遇到这么多读书的机遇,使我得以“如饥似渴”“心无旁骛”地读书,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一路走了下来,不断满足永不知足的“读书瘾”。“身体靠锻炼,心灵靠读书”,阅读是一种享受,更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

 

(摘自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于“4·23”世界读书日的主题发言。本文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