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读书资讯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读书资讯> 正文
读书资讯

有什么理论乍看起来晦涩却让人茅塞顿开?

作者:小北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浏览:22次 发布日期:2020-07-17 10:13:22

 

 

随着垃圾分类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广大学子们也大力响应号召:

 

 

虽然这是个好笑中透露着一丝心酸的玩笑话,但是谁没有过对着一本大部头、两眼蚊香圈的时候呢?尤其是社会科学经典,明明是以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初读晦涩难懂,再读依旧神神秘秘,直到读懂之后才有一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感觉。

 

晦涩是经典理论的掩护色,因为它不能是一种“话糙理不糙”的简单解释。而当我们揭开它们晦涩的面纱时,就能体味到经典理论的发人深省之处。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图转千张,电子包浆

 

 

 

 

 

 

0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克思·韦伯

 

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思·韦伯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绕不开的学术经典,对现代社会科学诸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一本最有名也最具争议性的著作。它以独到的思路探讨了资本主义的起源,提供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宗教心理学解释”。

 

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他的观点是:“基于天职观念的理性行为,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而这种理性行为乃源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也就是说,叙事逻辑是“新教伦理——理性主义——资本主义精神”

 

对于不熟悉中世纪宗教史的读者来说,读这本书是有困难的。按照布罗代尔的评价:“他在时间上从现在向过去倒着论证,因而使问题变得十分复杂。”书中涉及的宗教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也是中国读者感到十分陌生的领域,这让本书在中国语境下显得尤为艰涩难懂。

 

不过,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并不在于具体的观点或结论,而是提供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以及带给读者的启发。这本书最大的洞见,也正在于从资本主义制度以外的精神文化因素去解释资本主义的起源,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它至少提示了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这是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依然十分重要的命题。

 

 

 

 

 

 

02 科学革命的结构

 

 

 

【美】托马斯·库恩

 

你可能没有听过《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但你一定听过“范式”这个词。如果你没有听过“范式”,那么作为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你也有必要对它有所了解。“范式”是科学家们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它决定了科学家们要去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对话的可能性。“民科”之所以不受待见,也有“范式”不同导致无法对话的原因。

 

在库恩之前,科学史是不受重视的,“发现”和“证明”之间有严格的区分,假说是如何发现的无关紧要,因为这是主观的。而假说发现之后如何检验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才是理性的科学活动。库恩并不赞同这一点,他认为对科学史的不重视造成了人们对科学事业的浅薄理解,他用“科学革命”来统筹科学发展,其过程是“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这是一个标准的起承转合。“常规科学”描述的是没有经历革命性变化时科学家们从事的平常科学活动,其核心概念是“范式”。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从旧的范式转向一种新的范式,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

 

这种不可通约性向来饱受争议,因为它挑战了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认识:新旧范式之间无法对话,那也很难说谁是错误的、谁是正确的。最终指向的是一种相对主义。而库恩对范式转换的解释中重点强调了科学家之间的同行压力,这更挑战了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的认识。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库恩之后,科学史日渐受到专注,科学发生的社会情境也不再被忽视,这是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的。

 

 

 

 

 

03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美】兰德尔·柯林斯

 

教育能不能促进社会平等?从最近热议的高考冒名顶替的话题来看,这一问题其实直击当下痛点。教育是一种代际之间的资源分配,在我们通常的印象里,教育能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但柯林斯在《文凭社会》里宣称:教育不能促进社会平等,它非但不是社会流动的接替,反而为社会流动制造了障碍。

 

教育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不能促进社会公平,它的作用就是提供文凭——一种社会地位的证明,凭借它可以脱离生产性劳动,获得有更高职业地位的“闲职”。家庭背景影响教育投资,决定人能否得到文凭以及得到什么样的文凭,进而影响了人的事业成功与否。

 

柯林斯追溯美国教育历史得出的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而且极为激进的,但与我们的经验又有不少相合之处。大学教育与实际工作的脱节,很多人都深有感触,尤其是在文科领域。既然人们所受教育中大部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那么考研人数年年增高的理由,自然是为了获得作为一种通货的文凭。

 

随着文凭获得人数的增多,文凭的含金量也就下降了,人们不得不追求更高的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04 乡土中国

 

 

 

费孝通

 

进入大学之后的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被荐读的第一本书多半是《乡土中国》。比起偶尔会被译本坑到的其他西方人文社科经典,《乡土中国》可以说是太好读了。虽然它出版于1948年,可是书中的许多内容依然能在我们的切身经验中找到熟悉之处,令人深感赞同。

 

描述中国社会结构的经典概念“差序格局”就出自本书,这是为数极少的从中国本土文化角度解释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论概念之一。相比西方,中国乡村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界限是模糊的,就像一块石头丢到水面上产生的阵阵波纹,每个人是其自身社会影响的中心,被波纹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个人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动用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差序格局”是一种隐喻。这个概念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争议,但是它无疑能够激发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这正是这个概念的魅力所在。它自身的模糊性对应了中国人行为的模糊性,当我们试图用任何二元对立的概念来描述中国人的行为模式,总要面对无穷无尽的反例时,“差序格局”这个完完全全从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概念往往就能给我们以新的启发。

 

 

 

 

 

 

05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里一个非常著名的假说。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总是希望得到来自周边的支持,免于被社会孤立的恐惧。这种心理促使人们在表达意见之前会先对周边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自己的意见是占多数的优势派,就会大胆表达出来,反之则沉默或者附和。这导致了优势意见越来越强大,而其他异见越来越沉默。而人们感知到的意见环境未必就是真实的意见环境,大众媒介对这种感知有较大的影响。

 

假说是基于对一次美国大选结果的研究。对于今天的互联网信息环境,沉默的螺旋是否还存在,它发生了什么样的异变?许多学者对此已经有了极为丰富的研究。就我们的经验来看,沉默的螺旋一直存在,许多新闻“反转”之后,似乎总会冒出众多“先见之明”的发言,但在“反转”之前却没有什么声量,迫于群体压力的“沉默的螺旋”也不失为一种对该现象的解释。

 

 

 

 

 

 

06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斯曼

 

“娱乐至死”,这是尼尔·波斯曼最广为引用的一个形容,不管它到底是什么意思,面对当下一切泛娱乐化现象,用它准没错。晚于《娱乐至死》面世的《技术垄断》,谈到的就不仅仅是电视了,而是包括了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等在内的一整个新技术体系。人类创造的技术最终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反过来全面掌握了文化,重新定义了一切价值,这是如同弗兰肯斯坦的恐怖预言,也是最书中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波斯曼将人类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他认为: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形,技术垄断就是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技术与文化的二元对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种观点在今天当然面临着不少挑战。而以人的道德去拼死抵抗技术垄断,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说来悲壮,但问题不一定是真问题,也就无从谈论解决方法。不过,技术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比如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开放、共享等价值观,有时也会带来对隐私的漠视和对个人领域的侵占。朋友圈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这个问题已经争厌了,但看来还要继续争下去。

 

 

 

 

 

 

07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来自一项在总统竞选期间举行的调查。大众媒体指哪打哪、让你怎么想你就怎么想的神话破灭之后,人们发现,大众媒体虽然不能决定具体的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相关议题来左右大家关注什么,换句话说,大众媒体提供给公众的是议程。

 

议程设置描述的是一种显著性转移。最开始是媒体议程到公众议程的显著性转移,后来又有了议程设置的第二层和第三层。通俗的说,你看到什么会决定你关注什么。所以,大量的水军,未必能改变你的观点,也未必能影响那些可能存在的中立“路人”的观点,但可以影响到你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你忍不住开始反驳那些非常荒唐的机械化发言时。

 

谈到议程设置,很难不提到微博热搜,按照重要性一条一条往下排。作为最经典最正统的一个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探究的是媒体的长期效果,而媒体议程涉及的也是作为整体的媒介环境。同时,这也提示我们,议程设置理论的本意并不是指导我们如何运用媒体来影响公众议程,毕竟,媒体议程从何而来?或者更具体的说,微博热搜从何而来?

 

 

 

 

 

 

08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美】欧文·戈夫曼

 

“人生如戏“,这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其实对应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社会学理论,也就是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拟剧理论“。戈夫曼借助了戏剧表演中的术语,比如“前台”“后台”来诠释社会互动,将整个社会生活比喻成一台盛大的演出。

 

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扮演不同的自己,当“舞台”与“角色”绑定出现得越来越多时,这种社会角色也就逐渐脸谱化了。比如说医生应该是严肃冷静的,当医生开始讲段子的时候,某种意义上就超出了医生这个角色的设定。但是,人不能永远在扮演角色的状态,“后台”就提供了一个自我控制减弱的空间。

 

“后台”与“前台”是隔离的。事实上,前后台之间的界限在互联网上越来越模糊,后台控制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时间管理王者可能也难逃人设崩塌的命运,这就是观众从“前台”冲到了“后台”。“真人秀”的火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我们对“后台”其实颇有兴趣。而“后台前台化”作为一种“透明化”的理想,也可能带来更隐秘的深后台,毕竟,真人秀也得有台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