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闲读> 正文
闲读

镌刻下这个时代的独特印记 ——《岁月绵长》读书分享会侧记

作者:彭四平(本刊特约撰稿人)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30次 发布日期:2025-01-06 14:49:10

 

 

周百义先生是位出版家、亦是位多产的作家。曾出版短篇小说集《黑月亮》,报告文学《步履艰难的中国》等15部著作。他的散文集《岁月绵长》,似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他的散文脱离了悲苦的调子,不是愁云惨淡,而是明艳灿烂。”湖北省文联原主席熊召政说:“他是我的四卷本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责任编辑。这部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他作为编辑功不可没。”“更重要的,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岁月绵长,但从未虚度。”

2024年12月20日,由《阅读时代》编辑部举办的“周百义《岁月绵长》读书分享会”在武汉中心书城举行。熊召政在贺信中写道:“我与周百义先生是多年老友,他既是深谙作品价值的出版家;又是懂得市场运作的经营家。”“作为老友,祝贺他的《岁月绵长》读书会成功举办。”

《岁月绵长》读书分享会主持人是湖北省朗诵协会会长、著名播音员谢东升先生,他那磁性的声线让人心动不已,仿佛引领着听众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现场朗读了书中的散文 《小石步儿》,那声音宛若丝绸般的柔软,轻盈地穿越时空,温柔地触动心灵,让在场的读者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武汉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现场朗读了周百义撰写的《儿子的天空》,那声音里透露出的情感,如同为每一个字句注入了生命力,让人感受到父爱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仿佛拥有一位无私的知己。

《岁月绵长》全书共分为六辑,以乡情、亲情、他乡是故乡、屐痕处处、域外掠影以及书人书事为主题,以散文的形式浓缩了周百义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有以饱满的感情表达对乡情、亲情的回溯与赞美,回忆儿时愉快的时光以及对家乡人质朴的盛赞,也有对第二故乡武汉的赞颂,以及记录了多年出版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人和事等。周百义说,编选这本散文集时,仿佛时光倒流,从这些文字中可觅出自己人生的轨迹,看出时代投射下的光与影。

在读书会举办前夕,文学评论家那琳说,周百义作为编辑出版名家,从事文学创作自有视野开阔、现实感强、思维敏捷的特点,他将丰富的个体生命体验灌注到文学创作中,形成其散文别具一格的张力和魅力。他的散文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只是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丰富的生命体验,我写我心的畅然,还有他那种宁静悠远的书写,对文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为人、为文淳朴至善的情怀。

青年学者宣晓凤坦陈,阅读《岁月绵长》散文集,仿佛倾听一位长者耐心地讲述那些或伟大或平凡的故事,增长见识和收获触动之外,更加为作者身上闪烁着执着且坚定的追梦精神而深受鼓舞。

国务院参事、原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阅读完《岁月绵长》表示,周百义自己在写作中努力践行这种美学追求,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读书会现场,聚集着来自武汉三镇的文学爱好者。读者莫之军更是从江夏区赶来,目的无他,只是想近距离地享受这场“思想盛宴”。

原准备参加读书会的知名学者梅杰,因在青岛出差无法赶到现场,他在“谈周百义与《岁月绵长》”一文中写道:“这部《岁月绵长》,就是从一鳞半爪中,见出作者漫长一生的精神印记。周百义先生能够放下一切世俗身份、功名利禄,袒露自己的赤子之心,向读者讲一讲儿时趣事,哪怕是家乡的一棵树,都能记忆犹新,叙述得有滋有味。除了乡情,还有令他难忘的亲情,在故乡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曾经发生了许多‘大事’,都给周先生留下深刻印象。人是天地造化之物,之所以异于万物,因人有情,这些乡情、亲情滋养了少时的周百义,让他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为他走出故乡,乃至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周先生到武汉以后,又情系珞珈山,难忘恩师教诲,更因为扎进书的海洋,而与书、书柜发生许多情动于衷的故事,最后一一化为笔端的文字,既是自我总结,也是寻求知音。”

梅杰认为,“一个人就是一部书,《岁月绵长》记录了作者周百义先生一生中的许多鲜活细节,他写的一部书,更是他这个人!”

读者、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阳继波非常认同此观点,他说:“这部散文集所写物事、人物繁多,时间跨度也很大,岁月不仅绵长,还很深广。从充满泥土气息的山旮旯到现代化的大都市到域外风情,欧风美雨。时间上从童年到少年到当下。人物从发小、玩伴、亲友,乡野村夫到知名作家、大文豪。风景风物,生活工作中的趣事糗事开心事烦恼事,都进入了周总的笔端。涉笔成趣。是周总的记忆之书,贯穿了他的人生经历。作者继承中国古代散文写作的传统。托物言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注重意趣意境,文字含蓄精炼。多用白描手法。状物写景,寥寥几笔,就很生动传神。这种写作看似容易,其实对作者笔力要求非常高。”“后来我发现了为什么学不到,一是自己的才力笔力不够。但更多的是写作和研究是周总的一种生活方式。”

读者、资深媒体人王南方说:“在阅读《岁月绵长》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周老师文字的魅力与深度。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别山区的风土人情,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之上。同时,他也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乡村生活中的艰辛与不易,以及那些因不甘而紧绷的‘求上进’的弦儿。这些文字,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们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一颗向上的心。作为媒体人,我们深知新闻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新闻是时代的记录者,而文学则是时代的反映者。周百义老师的《岁月绵长》,正是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成长。这本书中,不仅有对故乡的深情厚谊,更有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不懈地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与价值。”

读者梅若冰站在出版的角度对周百义先生进行评析,她说:上个世纪90年代,“先生主持下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可谓硕果累累、群贤毕至,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雍正皇帝》《狼图腾》盛况空前,《新世纪作家文丛》《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在文学界颇具影响,刘震云、熊召政、贾平凹、陈忠实、冯骥才等都有重磅作品在社里推出;更可贵的是眼光长远,抓住了众多新人新作,多年后也被证实了价值不菲,比如阿耐、蒋方舟、余华等。在《岁月绵长》中,先生娓娓相谈与二月河、雷达、汪曾祺、贾平凹、周大新等知名作家,湖北出版人的往事,以及《二月河文集》《中国当代才子书》《荆楚文库》等重要作品的编辑出版经历,一代出版人的兢兢业业跃然纸上,值得敬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廷国说读完《岁月绵长》,“我也体会到了作者周先生作为一个编辑和出版家所具有的一种情怀和精神追求,那就是他对独立、开放、求真和自由的追求。下面,我就从几个例子来谈谈对出版家周先生的印象。例一,周先生在参访过香港《文学报》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跟我们内地不同的是,对于生活在香港的作家、编辑和出版者来说,文学创作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理想的追求。‘虽然没有什么组织把他们养起来,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对文学的向往。他们用自己坚实的步伐一步步为华文文学史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例二,周先生对青岛出版社在改革开放之后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认可。在青岛这样一个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区位优势的胶东半岛上,青岛出版社为什么能取得非常惊人的成绩呢?通过深入的考察,周先生得出了两点结论:一是青岛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天然具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气质;二是青岛多少还有着德国人当年遗留下来的一种‘工匠’精神,做事认真严谨。”

张廷国教授认为,“虽然书中这些故事本身在整体上并不具有必然的内在关联,而且这些长短不一的文章也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写出来的,上下文之间并不具有连贯性,但是,当我试图对作者的精神世界往回进行追溯时,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潜藏着的符号指引,这个符号指引就是作者家乡的‘小石步儿’。小石步儿伴随着作者游戏的童年,伴随着作者从少年走向成年,因此可以说,小石步儿就是作者的生活世界,它构成了作者一生的体验和记忆。如果离开小石步儿的符号指引,我们将很难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者彭先生表示,“《岁月绵长》虽是一本散文集,却镌刻下这个时代的独特印记,我视为传记在读。在他所处的时代尽管常常被命运所左右,他在命运的漩涡里,却能一次次扼住命运的咽喉,开启‘明艳灿烂’的人生。在他追忆岁月的文字的缝隙间,有心的读者透过这些微光,可以看到笔挟风雷之势的史家笔墨,虽对在职场上跌宕起伏的人生不着一墨,而对其忠贞不二的学术情怀也不着渲染,正是剪裁得当,才让个人的小历史与家国的大历史的叠合与互映,在这些具体的身影中,映照出的尽是宏大的命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自传体散文,让我读出了一个时代的踉跄背影。也许,周百义先生选择怀念他们、记录他们,不是因为亲疏好恶,而是体现着某种做人的准则。愿更多的读者,在书中委婉的语气里,受到警醒、得到鞭策,领悟出作品的深刻意蕴。”

活动现场,《岁月绵长》作者、长江出版集团原总编辑周百义总结发言,他说:“感谢与会者的精彩发言!这本散文集,虽然记述的是我个人的生命体验,但其中折射了那个时代的光与影。文学是传递真善美的使者,如果有更多的读者能够从中产生共鸣,我便更加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