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考察语言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尊称就像纸币一样,也会不断地随着时间“贬值”,它们的演化,也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变迁史,映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
“先生”一词,自古以来就备受尊崇。在古代,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被尊称为先生,圣人级别的孔子也是一位“先生”。到了近代,“先生”的使用范围开始走向大众,不仅用于称呼有学识的文人、男性学者,连普通的老师都叫先生,但多少还强调学识。到了现在,已经蜕化为强调性别的普通词汇了。
与之相对的“小姐”一词贬值更狠。在旧时代,大家闺秀被尊称为小姐,她们知书达理,举止端庄,代表着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教养。那时候,一声“小姐”,仿佛能让人看到身着华服、气质如兰的女子,或在绣楼中抚琴作画,或在花园中漫步吟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姐”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它被赋予了一些不恰当的联想,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尊称意味。曾经美好的称呼,如今在使用时却让人多了几分犹豫和谨慎。
与之伴随的是美女和帅哥,男神和女神这些词,原来是与容颜有关,现在也沦落为只是性别的辨别词汇了。
“师傅”一词,曾经是老师的代称,后演变为主要用于称呼工匠、手艺人等具有特定技能的人。在工业社会初期,师傅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备受人们尊敬。而现在,“师傅”这一尊称变得更为大众化,已经转化成出租车司机、快递员等各行各业基层劳动者的代称。
在知识领域,“专家”这一称呼在近现代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各个专业领域有着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的人被尊称为专家,当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或需要专业意见时,会向他们寻求帮助。一声“专家”,代表着对其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高度认可。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部分所谓的“专家”发表的观点缺乏严谨性或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人们对“专家”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慢慢变成了“砖家”的代称。
比专家贬值更厉害的是“大师”。大师都是开宗立派的大人物,随着社会现象的演变,已经从尊称彻底地变为了调侃。
在夸赞词汇中,“卧龙凤雏”开始从天才到蠢材过度,“圣母”也从圣洁的女性形象,变成动不动就道德绑架别人的人。“老实人”“大聪明”,也从夸人转到损人的调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有人性“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的描述(即爱和恨都走极端的意思)。在近现代社会心理学上则认为,人们的绝大多数选择,其实并不是理性来判断的,而是跟着感觉走,受到一些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当群体在一起时,这种无意识就会被放大。当群体对某个对象产生强烈的好感时,他们可能会将其捧得很高,这类似于“爱则加诸膝”的行为。相反,当群体对某个对象产生厌恶时,他们可能会对其进行极端的排斥和攻击,这类似于“恶则坠诸渊”的行为。正如法国思想家勒庞说的,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这可能导致群体在对待他人时,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而不是基于客观和理性的判断。
于是,当一个尊称出现时,大家都会唯恐夸赞不够规格,捡最尊贵的称呼喊,所谓的“礼多人不怪”,大家都这么喊了,喊得多了,尊称的词汇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所以,古代的当权者为了避免自己的尊称被如此演化到一文不值,多采取限定专有或者避讳的方法,比如只有皇帝才能称之为“陛下”,其他各级王侯只能称为“阁下”。果然,阁下现在已经成了普通书面语的称谓,但是陛下还是深藏在宫墙大院,用在文学作品里也不减其无上的威压。但是现代社会,网络文化的发达彻底消解了部分特权人士的专有尊称,“现时王谢堂前燕”,照样“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有不少家庭称自己的孩子为“太子”“公主”,侧面也造出了一个专有名词“公主病”。
当然,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尊称的恰当使用不仅是一种语言礼仪,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社会文明的体现。虽然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尊称的演化,在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称呼,用语言的力量传递温暖与善意,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但也请大家在使用尊称时,谨慎一点,避免尊称的快速贬值。